7月23日,新材料工程学院学子在刚刚落幕的浙江省第十九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勇创佳绩,新材料工程学院“要氦不要铍”团队凭借出色的综合设计和创新理念,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斩获省一等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新材料工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生动写照。

本次竞赛由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指导、杭州师范大学承办,以“为某大型化工企业设计一座符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的二甲基亚砜清洁生产分厂”为命题,高度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需求。竞赛要求极为严苛,参赛队伍需完成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造价达几十亿元的现代化工厂的完整设计,涵盖厂区规划、工艺路线、车间与管道设计、自动控制、经济概算、可行性分析等近二十项复杂子项目,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方位、高强度检验。本届竞赛吸引了来自全省28所高校的212支队伍参与,经过长达5个月的层层筛选与激烈比拼,最终仅有36支队伍晋级决赛,角逐10个一等奖席位。
新材料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此次竞赛,将其视为检验教学成果、推动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在韦晓燕、欧阳玉霞、王铁锋、王彤彤、许斐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全程护航下,由化工N221班杨权、潘良铠、江家杰、郭盈盈、王欣怡五位同学组成的“要氦不要铍”队,迎难而上。师生团队围绕绿色、清洁、低碳的核心要求,反复研讨、精益求精、持续迭代优化设计方案。从扎实的理论推导到严谨的工程模拟,从精细的成本核算到全面的风险评估,团队展现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最终,他们凭借兼具创新性、实用性和环保性的高质量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初评,并在决赛现场答辩中凭借出色表现,成功获得一等奖。
此次佳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其深层密码在于新材料工程学院长期坚持的育人理念与实践。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育人机制,近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着力打通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竞赛题目本身即源于真实产业需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真题真做”的跨越,这也是学院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
未来,新材料工程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竞赛的引领示范效应,持续聚焦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研-用-赛”的互动循环体系;创新竞赛组织与培育模式,将其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竞赛成为检验教学成效、激发创新潜能、对接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致力于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敏锐、符合新时代绿色化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南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