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南湖学院,有一位“科学家”时常穿梭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备受学生们崇敬。
他就是嘉兴南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周余庆,在斯坦福大学公布的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入列“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这位在全世界都“数得着”的院长,有何特别之处?他又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呢?
以兴趣为引擎,走好每一步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正是因为对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我才一直坚持走在这条路上,”说到走向“IT之路”的契机,周余庆告诉记者,他最早察觉到自己热爱数学是在高中,“那时候很多同学面对数学都会比较‘头疼’,觉得非常复杂,但每当我看到那些公式、符号的时候,都会在其中感到一种独特的美。”这种数理之美深深地吸引了周余庆。高考后,他坚定地选择了就读数学与计算机结合的专业。
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让周余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也意识到,不管是数学还是计算机,其实都是基础工具需要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才能“用活”。于是,他又考取了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决心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方法和技术优化企业管理,这样把基础工具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领域。
“我将较‘软’的管理学和较‘硬’的机械设备联合起来,同时结合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计算机技能,选择了机械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领域,相当于是把我自己的兴趣应用到了具体实际。”能将心之所向和实际所学相结合,周余庆非常开心。
在具体的机械装备检测实践过程中,他也会经常遇到分析失败的情况,“尽管会感觉很痛苦,但因为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不管再怎么痛苦都能熬过去,不会因为太难了就放弃。有些时候或许换个思路就成功了。”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这些看似复杂的数据也让他的生活熠熠发光。
如今,周余庆在学术研究上,是机械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领域的研究者,也是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方法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与仪器系统开发方向的探索者;在教育工作中,是尽职尽责的导师,也是陪伴学生前行的朋友。
以坚持为准则,深耕一方向
周余庆在科研之路上的成功,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影响。“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一直告诉我,做一件事情要尽己之力,对于已经决定的目标要好好完成,不要等到失败才后悔。”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周余庆逐渐塑造了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开展研究期间,一旦确定了某个方向,就会朝这个方向持之以恒地前进,“刚在温州大学任教时,我做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研究方向也不够明确,这样的态度对学术成长并无太大好处。后来,我尝试开始聚焦一个方向,围绕一个领域,终于在2020年迎来了成果高产期。”
他认为,当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别人“撞衫”时,也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前人已经积累了累累硕果,后人就必须不断精进,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优化算法、提高准确率、改进新方法以及小样本学习来开拓研究的新思路。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后,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回首走过的科研岁月,周余庆老师表示,他始终对科学抱有一颗热爱之心,但也保持平和淡定的心态。对研究的执着,也让他在求真求实的道路上收获了很多历练和成长。
以学生为挚友,共筑科技梦
展望未来,周老师对智能运维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不管从整个国家的工业层面,还是从制造业层面来看,以及不管经济、人口、环境等因素如何变化,智能化发展都是大势所趋。”
在平时生活与研究中,周老师发现身边大多数设备都需要维护,尤其对于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大型设备,传统的拆卸检查维修检测方法不仅难度大、效率低,而且会迫使机器停运,影响生产。相比之下,智能化方法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两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适应了未来科技的发展。“在这个领域,我也算是长期耕耘的一批科研者之一,所以成果产出、校企合作等都会比较顺利。”周老师谦虚地表示。
时代的交接棒最终还是会交到广大青年手中,科学研究亦是如此。“无论我的工作有多繁忙,只要学生有疑问,我都会耐心地解答。”周老师表示,虽然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但也兼具师者职责。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构思与其积极交流,他也会尽己之力给予建议。在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也以他为榜样,在自己的学习领域不断钻研。多年来,他的学生们研究的成果屡次获得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获得了一项又一项专利,一批又一批学子投入到更深更远的科学研究中,在为国奉献、科学追光的路上越走越远,这让周老师格外欣慰,也为他的学生感到骄傲。
对于南湖学子,周余庆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寝室,积极参与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其他活动,对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比如学校的各类活动对学生团队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这些能力的提高是做科学研究不一定能学到的。”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能进行多方位、交叉式的学科学习,打破壁垒,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本科所学专业中,可以适当地往相关领域拓展。“希望青少年学子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以平和的心态坚持不懈,在科学的追光路上勇往直前,行而不辍。”